查看原文
其他

在深5年: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

AP Editorial 建筑实践 2022-04-24

籽舍种植平台和体验馆 © 张超 

曾冠生

ZENG Guansheng


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全文刊载于《建筑实践》2020年11月

《特辑:深圳城记 实践卌年》

购买请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文末二维码


AP /能聊聊您成立事务所前的成长及工作经历吗?其中哪些经历对您有深远影响?

曾冠生

我的家乡在深圳宝安区沙井。深圳有过一段“二线关”的历史,而沙井属于“关外”区域。但我自幼在“关内”的福田区长大,除了亲历“关内”日新月异的城市环境变化外,因偶尔回家乡,也目睹了沙井随着经济产业的发展,从乡村面貌逐渐演变成遍地是厂房和农民房的城市空间。除了物理环境的变化之外,周围环境里人的生活状态的改变,以及社会、时代的变迁对传统的影响,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我目睹了家乡和亲戚们在致富的同时,其传统生活和文化习俗慢慢被资本力量所侵蚀。


正因为这样的亲身经历,我开始迷上贾樟柯、杨德昌、许鞍华和侯孝贤的电影。在他们的电影里,我了解到社会和时代的变迁给大众生活和家庭关系带来的变化。我对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缘由,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记忆产生极大的兴趣。而随着我进入大学学习和工作,建筑逐渐成为我生活的重要部分。阅历的增加和知识的积累,促使我希望通过建筑这个媒介去思考城市、社会、传统和文化这些议题。建筑于我而言,是我与世界对话并产生关系的载体。



AP /您在CCDI悉地国际供职了一段时间后,离开并成立自己的事务所,当时是处于怎样的状态,为什么最终做出这样的选择?

曾冠生

我在2011年1月入职CCDI,在CCDI的八年里,我们团队的工作只有投标项目,并没有委托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纯靠赢得竞赛来获得项目的方式越来越让我感到心力交瘁。虽然竞赛可以让团队始终保有激情和创意,但是竞赛机制评定体系的不完善,以及中标后设计师与使用者无法充分沟通或对某些价值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形,令我感到正与我心中追求的建筑理想渐行渐远。此外,大公司里成套的繁琐流程和规章制度也消耗了我很多精力,让我无法集中精力关注建筑设计本身。另一方面,我的第一个主创项目青岛邮轮母港客运中心的落成也让我重新思考,真正打动我的建筑是不是与规模、功能性质、造价无关。我更在乎的应是建筑是否可以成为一个让我思考城市、社会、传统和文化议题的媒介,以及建筑建成后是否能让使用者发生积极的变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而在这时候,我刚好遇到全至科技创新园改造项目的委托任务。顺着这个项目机会,自己创立了事务所。项目的业主与我同是沙井人,项目也正好在家乡。3年多的设计与施工过程让我们尝试了与过往不一样的甲乙方关系。在这个项目里,我们更像是与甲方共同孕育出一个彼此共同期望和向往的园区。我们探讨的不仅是如何建设和修缮出宜人的物理空间,还从社会、人文的角度解读园区的精神内核。过程中甲方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以及我们持有的对项目的整体设计控制权,都让我们意识到设计一个好的作品还涉及到设计师自身能力之外的种种关键要素。于是,心里的想法逐渐清晰:成立独立事务所能让我有自由的心去与合适的甲方共同创造彼此心中都认同的理想世界。

全至党群社区中心


AP /为什么事务所取名为“墨照”?

曾冠生

“墨照”来自佛学的“默照”。意指此心不动,照见一切。取名“墨照”,旨在于纷扰的世界里静下心做好设计



AP /是否能介绍一下现在工作室的基本情况,以及正在进行中的项目的基本状况?

曾冠生

事务所现在有12名员工。公司目前的项目都是委托项目,而正在进行的7个项目中,有2个小项目正在施工配合。一个是私宅改造,另外一个是小型会所的室内和景观设计。而另外5个项目分别处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其中3个项目是园区设计,项目都是几万平方米的规模。我们之所以能获得这类项目的委托,是因为办公与园区正是我们擅长的项目类型,建成的案例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而这些项目也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在办公与园区项目类型的领域专注探索与实践的同时,我们也会介入不同类型的有意思的小项目,在做这些项目时,则不会太关注经济效益。比如最后要提到的两个项目,一个是深圳的酒店改造项目,地处世界之窗和湿地公园附近,基地的周边环境和改造难度赋予了这个项目巨大的挑战和乐趣。另一个是在深圳大鹏新区海岸线上的4个驿站项目。每个驿站分别处在不同的村里,各具特色的场所和文脉塑造了4个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



AP / 最近,全至科技创新园项目在国际舞台上初露锋芒。除设计手法外,这个项目与基地本身和其承载的文化有关联或互动吗?

曾冠生

全至科技创新园改造项目是一个很“大”的项目。这个“大”不是指规模,而是指我们的思考维度和工作范畴。深圳沙井是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下的一个典型乡镇案例,类似这样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在国外是没有的。其所附带的环境破坏和传统文化的没落等问题,成为我们需要反思和改善的社会关注点。城市发展背后涉及到的土地政策、户口制度、经济发展模型和地理区位交通等元素,也使得一个简单的改造项目成为一座城市甚至于一个大区域所面临问题的缩影我们在这个项目中所思考的环境、社区和人文议题正是中国当下城市和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也正因为这样,我们面对的问题和得出的解决方案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一种独特的类型和探索。因此,籽舍种植平台和体验馆项目之所以能在众多国际优秀项目中斩获年度大奖,与其所处的中国和沙井的特殊文化、经济和城市背景脱离不开。

籽种植平台和体验馆


AP /成立工作室以来,您是否曾因为深圳这个大环境而获得难能可贵的机会或陷入什么困境?对此有什么特别的感触?

曾冠生

深圳是一个务实和快节奏的城市,讲究性价比和效率。这样的城市气质渗透到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公司里,好处是只要你肯学肯干就不缺机会。在CCDI任职的几年,靠着能力和拼劲,我作为主创帮助团队赢得了青岛邮轮母港客运中心的投标竞赛并获得设计总包合同,对没有经验和履历的我来说,这样大型的公建项目主创机会是CCDI和深圳共同给予我的财富。但也因为深圳的快节奏、高效率,我们比较缺少闲暇时间所带来的生活感悟和享受“浪费”时光的生活。这里的“浪费”指的不是荒度光阴,而是不需要在效率或实质成果的要求下生活,有时候人在发呆时会迸发出奇特的灵感。同时,设计毕竟是服务行业,甲方的意识和眼界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我觉得深圳的气质也影响着作为甲方的深圳企业家和政府官员。文化的根基需要沉淀,是缓慢的。所以这两年,我设法让自己慢下来,给自己留多些闲暇时间去享受“浪费”时光的生活。

生活美学馆夜景

生活美学馆内庭院


AP /您的工作室与大多数事务所不同,并不是在办公楼或创意园内,而是设在住宅楼里。这和您的工作理念和状态有怎样的联系?

曾冠生

在CCDI的工作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甲级办公楼刻板的工作环境,在里面工作的人就像一台机器。上下班蜂拥的通勤过程更消磨人对工作的热情。我所期待的工作环境是,你可以在上下班或者吃饭过程中看到各式各样的生活和工作场景。这些场景能传递出不同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的讯息,也正是这些场景在激励和促使作为建筑师的我们去坚持构建和创造一个美好的空间、环境和世界。


而之所以选择把办公室设在住宅楼里,是因为自己曾到访过设在北京四合院或者上海里弄里的设计公司,当时就被那舒适自在而又动人的办公环境,以及周边方便怡人的城市街区所吸引。可惜的是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并没有类似于北京上海这样有历史和街区感的老宅子。我们只好找一个相对有生活气息和社区感的住宅区作为公司办公地点。另外,我们也想把自己的工作环境当作一场实验。一方面,探讨垂直化分区的办公室空间设计,与大平层的厂房式办公室相比,这类垂直划分的空间会有哪些更积极的变化。错层的垂直化分区所形成的丰富的空间是否能激发设计师的创造性?上下楼梯是否可以让人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有更多短暂远离自己桌面的休息时刻?另一方面,借助住宅楼配有厨房的条件,我们每年都会在自己的办公室举办几次“墨照食堂”,邀请同行朋友过来一起下厨和进行设计分享。“墨照食堂”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也是对办公空间关于功能复合和场所功能临时性的一次探索

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办公空间


AP /您如何看待近10年深圳的地标建筑大多是国外建筑师的作品这一现象?

曾冠生

深圳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城市。也许因为深圳毗邻香港,目睹了香港的成功,促使深圳也希望通过吸纳更多国外的成熟经验以助力其城市发展。所以深圳近几年的城市设计、重要的公建项目以及重要地块的办公和商业项目,都不约而同地向国外事务所抛出橄榄枝。不可否认的是,国外事务所有着先进和成熟的专业技术,但是国外的经验和技术是否每一个都符合我们的国情是需要斟酌的。比如施工技术和材料选择,以及深圳的城市问题、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等等,这些都与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息息相关。都市实践过去20年的深圳实践证明了本土力量依然能为深圳做出巨大贡献。我希望能看到深圳未来的发展将能伴随和助力更多本土设计力量的成长,我们也努力成为其中一份子。



AP /以深圳人和建筑师的身份,从城市、经济、文化、建筑行业各方面,您如何看待深圳的发展?对深圳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希冀?

曾冠生

深圳是一个新兴城市,许多新区都是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建设起来的。城市规划基本是沿用宽敞的道路断面来进行设计,这就造成深圳缺乏适宜步行的街区环境。现在深圳建设了许多知名的商业综合体,其中也有些是室外商业街区。但这些商业项目不应该成为构建城市活力的主导角色,城市活力的构成应该更多地有赖于各式各样的活力街道和小的城市公共广场。街道的多样化除了包含多样的生活配套设施,也应该混合不同档次的商业、生活空间。


在我们感慨广州的恩宁路、上海的武康路和北京的杨梅竹斜街这些特色城市街道孕育在其他一线城市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回过头来关注深圳本身的街道文化和街道活力。深圳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十大公共建筑的招标建设,这预示着深圳市政府正着力于把深圳打造成国际化的文化艺术之都。诸如巴黎、纽约、伦敦这样的大城市,除了拥有几个国际级的公共文化艺术设施之外,还有星星点点地遍布在整个城市的中小型文化机构和公共文化艺术生活场所。所以国外的小孩从小是在艺术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你可以经常在国外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里看到小学生在老师的陪同下去了解和认知历史、艺术和美学。如果问我对深圳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希冀,我希望我们在拥有发达的商业空间和优美的城市环境的同时,能有更多不同类型、不同文化、不同规模的公共艺术生活场所。在半小时步行的生活街区里,我们能享受到方便多元的生活配套,还能有承载各式各样文化活动的广场,以及若干个大大小小普及推广绘画、音乐、雕塑、电影、文学、书法和建筑等公共艺术和美学的机构及公共空间。

至美术馆

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由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新媒体编辑 / Elric

视觉 / Sai


© 建筑实践    

欢迎联系转发,禁止在未授权时以《建筑实践》编辑版本转载。

- 推荐阅读 -

- 刊物介绍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